欢迎访问南阳市残联--研究动态官方网站~ 无障碍声明 | 邦邦听图客户端下载
研究动态您当前的位置为:首页>政务中心 > 理论研究 > 研究动态

刘婧娇等|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中国道路:1921-2021(2)

来源:南阳市残联 发表时间:2022-01-11 浏览次数:46

2. 建党百年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中国特色

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来,经历了摸索式前进的过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残疾人社会福利势如破竹。一百年间残疾人生活样态的变化,撼动人心,其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经验,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智慧,这条中国道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

2.1 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道路选择,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战争需要为残疾职工和残疾军人及家属实施了劳动保险和优抚。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背景下,探索通过“国家—单位”“国家—集体”解决困难残疾人的居养难题,并通过集中就业方式保障残疾人的生存发展能力。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全国性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的颁布,残疾人社会福利乘势而上。进入新时代,残疾人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形成并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残疾人组织有效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市场、社会组织、残疾人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社会福利的发展,共同推动了残疾人社会福利在较短时间里的长足发展。这条道路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探索和开辟出来的,是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探索和开辟出来的,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和开辟出来的。党的领导是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残疾人状况加速改善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

2.2 观念基础:以人的价值和需要自觉引领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发展

残疾观,是残疾人社会福利得以铺展的价值依据,对制度发展起到引领和修正作用。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推进与发展以中国共产党主动的残疾观变革为引领,其动态演变富含了对残疾人价值的肯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残疾人特殊需要的研判。新世纪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提出“残疾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同样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残疾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等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几十年来,残疾人福利事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总结概括残疾人事业的基本经验和理论,形成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基本内容。它以人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平等、参与、共享”为主要内容,倡导尊重残疾人的尊严,强调残疾人的主体地位,肯定残疾人的价值,挖掘残疾人的潜能,要求保障残疾人的权利,促进残疾人的解放。

为了推动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出发,坚持弱有所扶的原则立场,关切残疾人可能遇到的特殊困难和实现全面发展、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特殊条件与机会。国务院出台多项文件,要求坚持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普惠优惠特惠相结合的工作原则,这既是对这一思想的实践,也深刻体现了“一般—特殊”的辩证思维。它是“必须坚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与“必须坚守弱有所扶的原则立场”的统合。在制度层面,以“权利倾斜性配置”为原则,为残疾人提供满足其特殊需要的福利制度,才能促进残疾人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实质性地享有社会权利,过上独立、自主、可选择的生活。相反,制度上的普遍一致,则会带来残疾人在日常体验层面的“特殊化”,阻碍其正常的社会参与、社会交往。

自觉的人民性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重要特质。政府介入残疾人社会福利领域,通过制度加以干预,以保障残疾人社会权利,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治理行动,但是其背后的推动力则不尽相同。以英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末的数据显示,在贝弗里奇启发下建立的福利国家没有消除贫困,尤其忽视了老年人和残疾人。20世纪60年代残疾人自愿组建各类游说团队,发起残疾政治运动,要求被视为一个群体而不是作为特殊缺陷的人来进行立法和社会变革,其中鼎鼎有名的有:被奉为现代残疾人运动始祖的“残疾人收入团体”(Disability IncomeGroup,DIG),“残疾人联盟”(Disability Alliance,DA),以及“身体损伤者反隔离联盟”(Union of the PhysicallyImpaired Against Segregation,UPIAS)。他们通过自下而上的政策表达渠道,将残疾人诉求反映至政府,并向其施加压力,要求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增加对残疾人的特殊制度。受其影响,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先后发起了各类残疾人运动,旨在引起社会的关注,获得社会福利制度上的特殊对待。与残疾人组成游说团体向政府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不同,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天然生成于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之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民”指全体国民。整个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百年发展都源自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推动,“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必然”二字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残疾人群体的使命担当。“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这铿锵的誓言体现出党对残疾人过上小康生活的决心和对残疾人群体共享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内化于中国共产党灵魂的自我要求,成为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它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

2.3 组织体系:完善横纵向立体式残疾人组织体系

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残疾人社会福利各项政策的具体落实有赖于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开展和完善。中国残疾人组织体系得以形塑、壮大,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对应,内外衔接,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残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纽带,始终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在管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横向上,建立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形成包括教育部门、就业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农业农村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的议事协调机构,综合协调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纵向上,形成由国家到地方,甚至小到村落、社区的残疾人组织体系,各级残疾人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纽带,上传下达,切实做到了为残疾人解困纾难,为党和政府解忧,真正发挥了整合动员的优势。

2.4 制度构成: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残疾人社会福利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步发展。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五年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是一项全国性、长期性规划,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而言功不可没。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也依托于“五年规划”,自1988年起,编制“中国残疾人事业规划”,并从“八五”时期起,与国家发展规划同步。这些规划均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借由同时期国家整体制度的安排,有力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制度体系。一是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有效发挥作用的残疾人事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构建了以保障残疾人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为主要框架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完善了一般性制度安排和专项制度安排相衔接、重点保障和特别扶助相结合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四是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残疾人服务体系;五是形成了充分体现政府主导、全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残疾人事业规划体系、预算体制和统计制度;六是确立了国家扶持、市场推动、公办民办并举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格局;七是营造了全社会扶残助残与残疾人自强自立相互促进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八是创建了融“代表、服务、管理”职能为一体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的完整组织体系。这一套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进残疾人事业当作分内的责任,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各项事业建设之中,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使得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始终追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规划,随着宏观调控的重点而相应推进。可以说,社会的整体发展为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起到了“补齐短板”的重要作用。

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残疾人事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求将残疾人社会福利纳入全局规划,谋求一道发展。在另一层面,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态势也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正如邓朴方早年所讲到的:“我们(残疾人工作)做得好,就能为社会主义增添光彩;做得不好,人们就会说社会主义不好。”在西方社会,“剥削关系的客观存在,使得国家在分配社会成员权利和义务时无法做到公正与平衡,这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彻底消除社会不公的制度性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公共性”,坚持“人民至上”,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坚守弱有所扶的原则立场,这一切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 总结与讨论

经过百年孜孜探索,残疾人社会福利形式由单纯救济的物质保障,发展为促进能力开发的服务保障;福利水平由个别化帮扶、临时性救助、覆盖一部分残疾人,发展为制度化保障、常态化服务、人员全覆盖;福利工作重心由制度完善到政策落实;福利推进路径由城乡二元分隔转向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下,残疾人逐步摆脱歧视走向融合,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凸显了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和衷共济的传统美德,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谱写了百年壮美诗篇。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中央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出了要求,“中国将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调研时又指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保护好残疾人权益,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韩正副总理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充分表达了残疾人事业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他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残疾人事业也要现代化。我们要认真分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残疾人事业上的突出表现,系统研究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科学设计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目标、路径和策略,同步开启残疾人事业现代化新征程。我们顺应残疾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健全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切实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为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实现残疾人事业现代化,是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任务;让残疾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总目标;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根本使命。

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回望过去,汲取营养,面向未来,谋划篇章。新时代残疾人社会福利还会有新的挑战,如老龄残疾化与残疾老龄化的交织从残疾人口基数上增加了治理难度;因残致贫、因病致贫返贫一定程度上威胁着脱贫攻坚成果的维系;残疾人家庭照料功能弱化,重度失能(失智)残疾人家庭资源匮乏,抗逆力不足;城乡、地区间的残疾人社会福利还存在不平衡的发展局面,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是新时代残疾人社会福利的薄弱环节;残疾人面对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平等,影响平等的社会参与机会的获得。如果没有受到政策关注,他们很有可能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中“被增长所遗忘”的边缘化人群。

对此,应聚焦四项重要任务,完善新时代残疾人社会福利。第一,不断健全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体系,依法促进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发展,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第二,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第三,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融合教育,广泛宣传无障碍观念,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全面发展创造充分有利的条件;第四,切实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科技应用水平,以科技赋能残疾人,消弭残疾数字鸿沟,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充分实现。

结合中国国情和残疾人群体实际情况,新时代新阶段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确立共享发展的原则,这是公平正义理念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公共秩序中的集中体现。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现代化是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残疾人这一困难群体走向美好未来,实现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找到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之道和长远之策。三是要聚焦残疾人社会福利的最薄弱环节,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农村残疾人占中国残疾人的75%,可以说,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质量要看农村残疾人,这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推动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发展,必将对中国残疾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增进作用。四是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构建残疾人家庭支持体系,推动多主体责任共担。家庭是社会生活的细胞,是提供个人福利的原始场域。实践证明,家庭所承载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慰藉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机制都无法取代的。在政策顶层设计时应立足于家庭,提升家庭这一要素的优先发展权,通过政策上的帮助,扩大和提升家庭的发展能力。探索、推广将家庭成员提供的照护服务赋予经济价值,充分肯定家庭照护的重要作用,对传统残疾人家庭照护服务功能进行补救和重建。同时鼓励政府、社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福利供给事务,推动多主体间分层次发展。

注:本文转自《残疾人研究》 2021年第4期,作者刘婧娇,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